2025年7月6日,湖北十堰讯 (记者 张沂茗)"那时候我们住的是漏风的仓库,喝的是飘着海带丝的汤,但每个人的心里都燃着一团火。"83岁的老党员于李生面对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学生的采访镜头,动情地回忆道。这一幕发生在十堰市某社区健身角,该校"三线建设口述史"实践团队正在记录这段珍贵的历史记忆。
1968年,26岁的于李生响应国家号召,从北京汽车制造厂奔赴十堰支援三线建设。"当时十堰还是一片荒山野岭,我们住在临时搭建的仓库里,冬天漏风,夏天闷热。"老人回忆说,每月40.1元的工资要精打细算,"攒了三年才买得起一块上海牌手表"。最让于老难忘的是工地上的生活细节。"记得第一车山东大白菜运到时,整个工地都沸腾了!大家像过年一样高兴。"说到这里,老人的眼睛闪烁着光芒。他特别提到,当时干部和工人同吃同住,"比的就是谁的技术过硬,谁的任务完成得好"。
"真才实学是立身之本,党员身份是责任担当。"采访结束时,于老紧紧握住学生们的手叮嘱道。这句话不仅是对往昔岁月的总结,更是对当代青年的殷切期望。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带队老师表示:"通过这样的口述史采集,我们希望能让年轻一代更直观地了解三线建设历史,传承'艰苦创业、无私奉献、团结协作、勇于创新'的三线精神。"据悉,该校"三线建设口述史"项目启动以来,已采集20余位建设者的珍贵记忆。团队计划将这些素材整理成《三线记忆》系列丛书,并制作专题纪录片。"每一段口述都是活的历史,"项目负责人说,"我们不仅要记录这些故事,更要让三线精神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命力。"
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,三线建设者们的奋斗故事和精神品格,依然闪耀着永恒的光芒,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接续奋斗。在采访过程中,最打动人的不是那些艰苦的细节,而是老人们讲述时眼中始终闪耀的光芒。这种光芒,是对信仰的坚守,对初心的不改。在物质条件极大改善的今天,我们更需要传承这种精神的力量。
发布于:湖北省启远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