谈到二战前的中德关系,很多人可能会觉得挺复杂甚至有些莫名其妙。毕竟,德国在后期和日本结盟,但在此之前,它居然还曾帮助中国进行军备建设,并且送出了大量的军事装备。这种援助可不是无偿的,背后其实有一笔不小的交易。德国关注的是中国的三大矿产资源:钨、锑和锡。
先说说中国的局势。上世纪30年代初,日本已经占领了中国东北并建立了伪满洲国,野心越来越显露。蒋介石领导下的国民政府,力图恢复国家统一,并抗击外来侵略,但当时中国的军队装备老旧,士兵大多拿着过时的步枪,甚至有许多人依然用着长矛和大刀。长城抗战和一二八事变之后,国民政府伤亡惨重,军队的士气和战斗力都受到了重创。蒋介石意识到,单靠国内力量很难抵挡日本的侵略,必须寻求外援来实现军队现代化。为何选择德国?一方面,德国在一战后受到凡尔赛条约的限制,无法发展强大的军事力量;另一方面,德国并没有殖民野心,也没有和中国的历史仇恨,而其军工技术正好能满足中国军队的需要。因此,1928年,国民党邀请了德国的军事顾问团来华,首任团长是马克斯·鲍尔,他带领着40多名德国军官,参与中国的军事改革,并且帮助制定了北伐的策略。鲍尔在1929年去世后,佛采尔接任,继续推进军队现代化。
在德国方面,1933年希特勒上台时,德国刚刚从大萧条的阴影中恢复过来,但其对军备扩张的需求十分迫切。由于一战后失去了洛林和阿尔萨斯地区,德国没有了那里的重要矿产资源,其中钨、锑和锡这三种矿对军工业至关重要。钨可用于制造耐高温的枪管和穿甲弹,锑则可提升合金的硬度和耐磨性,而锡则常用于制造轴承和青铜部件,缺少这些矿物,德国的坦克和炮弹的质量就难以提升。然而,欧洲其他国家由于战争后对德国的警惕性,几乎不愿意对其出售这些矿物,而西班牙等一些小国要价过高。中国恰好拥有丰富的钨、锑、锡矿,而且产量巨大,虽然中国的工业并不发达,需求也不高,但这些矿物却成了德国的必需品。于是,德国通过外交途径与中国达成了一项互惠协议。1934年8月,中德两国签署了《中德原材料及农产品与工业及其他产品互换条约》,规定中国向德国出口矿产,德国则提供军火和先进技术。
展开剩余70%合作开始后,德国的军事顾问团人数最多时曾达到70多人,其中最为关键的顾问包括汉斯·冯·塞克特和亚历山大·冯·法肯豪森。塞克特于1933年5月抵达上海担任资深军事顾问,不到一年时间,他便提出了《陆军改革建议书》,建议中国借鉴魏玛共和国的国防军模式,建设一支小而精的机动化部队。塞克特离开之前,还推动成立了合步楼公司,专门负责中国与德国之间的技术与贸易往来。法肯豪森于1935年3月接任,继续推进军队现代化,并且亲自训练了超过8万名中国士兵,组建了以德械师闻名的部队,如教导总队、第87师、第88师和第36师等。从1934年起,德国开始大规模向中国输出军事装备。1935年,中国向德国采购了31.5万顶M35钢盔、各类炮弹和高射炮。到1936年,军火的总值已经达到了2374万帝国马克,包括榴弹炮、反坦克炮(如PAK35/36 37毫米炮)、装甲车和一号坦克的样车等。此外,海军还购买了鱼雷艇和潜艇,虽然部分订单后被扣留。
在1937到1938年间,随着中日战争的爆发,中国对武器的需求激增,德国的军事援助也大幅增加。1937年,中国从德国购买的军火价值高达8278万帝国马克,其中包括步枪子弹、航弹、燃烧弹和防毒面具等。同时,中国海军还购买了8艘鱼雷艇,每艘装备了8枚鱼雷,还为防备日本的生化武器,增加了10万个防毒面具。到了1938年,订单总量达到空前的规模,其中包括30万支步枪(每支配备1000发子弹)、5万把毛瑟手枪(每把配备1000发子弹)、2万挺重机枪(每挺配备1万发子弹)、800门大炮(每门配备2400发炮弹)等,总价值高达1.44亿马克。这些装备直接被投入到中国的战场中,其中在淞沪会战中,德械师凭借德国制造的炮和机枪重创了日军,虽然中国军队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,但成功拖住了日军的进攻。台儿庄和武汉会战的胜利也离不开这些德制武器的支持,中国军队击败了大量日军,成功将日本的闪电战拖成了持久战。
那么,德国为何愿意如此大方地援助中国?原因其实很简单,就是为了获得那三种矿物资源。钨是制造穿甲弹的关键材料,而锑则是强化合金、提升耐热性的关键元素,锡则对装甲车的承重能力至关重要。从1933到1936年,中国的钨出口量从3766吨猛增至8726吨,其中德国进口的钨占到了全球的50%以上,且中国提供的钨砂占全球60%至70%。同时,锑和锡的出口量也大幅增加。根据1936年的《德华信用借款合同》,中国同意用矿产资源偿还1亿马克的贷款,贷款年息5厘,且不收取手续费。德国并不要求现金支付,而是以矿产资源交换军火,并帮助中国建设兵工厂,例如汉阳兵工厂在1935至1936年间进行了重建,能够生产马克沁机枪和仿毛瑟的中正式步枪。此外,德国的军事顾问还帮助中国建设铁路、改善交通,进一步提升了后勤保障。希特勒当时也十分支持这项合作,因为德国的经济当时正依赖于军备扩张,而这些矿物资源对于军工的发展至关重要。
然而,这种合作并没有持续太久。1936年11月,德国与日本签署了《反共产国际协定》,开始偏向支持日本,希特勒希望通过拉拢日本来反对苏联,而忽视了中国的战略利益。随着1937年七七事变的爆发,德国虽然在表面上宣称中立,但却面临巨大的外交压力。1938年2月,德国外交部长里宾特洛甫公开承认伪满洲国,并在4月宣布禁售军火给中国,同时召回所有军事顾问。法肯豪森等顾问被迫返回德国,德国政府威胁他们如果不回国,就会被送往集中营。尽管如此,中国仍勉强完成了最后一笔军事订单,40万套装备被运送到中国。到了1941年7月1日,德国正式承认汪精卫政权,并与中国断交,最终在12月9日,中国对德国宣战。德国此时转向支持日本,结果不仅拖入了多线作战,也证明了希特勒的决策失误,他没有听从顾问的建议,选择了一个不靠谱的盟友,失去了更多宝贵的资源。
发布于:天津市启远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